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 绝大多数德国人不相信中国能当俄乌战争调停人
2023年4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政治》杂志委托民意调查研究所Forsa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大约66%的德国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可能以调停人身份为结束俄乌战争做出贡献,大约三分之一(31%)的受访者则认为,中国有可能会做到这一点。回答“不清楚”的受访者大约为3%。
今年二月,中国推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冲突12点立场声明,内容包括实现停火以及重启谈判。
西方世界对中方的声明反应冷淡,因为声明中并不包含解决冲突的实质性倡议,中方并没有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予以谴责,而其中对西方的批评实质上是对俄罗斯立场的重复。北京迄今为止仍在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予以袒护。
根据Forsa的这项民调,德东和德西地区居民在中国充当调停人问题上立场并无实质区别。其中女性相信中国调停人角色的比例仅为25%,远远低于男性的36%。按照党派划分,德国选项党选民中相信中国调停人角色的比例最高,达49%。不过,即便是在选项党选民中,不相信中国调停人角色的比例也仍高达51%。基民盟基社盟选民中,对中国调停人角色持质疑态度的比例最高,达72%,社民党为70%,绿党68%,自民党为62%。
吕特根:中国在追求其他利益,而不是乌克兰和平
基民盟外交事务专家吕特根( Norbert Röttgen)坚决反对让中国在俄乌战争中充当调停人。作为德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吕特根周一对《Table Media》平台表示,中国在追求其他更为重要的利益,而绝不是乌克兰的和平。吕特根警告说,不应将中国纳入欧洲的安全框架。
吕特根说:"让一个被我们视为制度性对手的国家成为欧洲安全架构的一部分?我认为这种想法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现年57岁的吕特根说,中国就俄乌战争提出的和平计划,只是中国利益的体现。
吕特根说,中国充当调停人的政治意图非常明显, "就是要利用当前的形势。" 他表示,对北京而言,俄罗斯在对华关系中前所未有的弱势地位是件好事,这样中国既可以从俄罗斯购买廉价的原油和天然气,"又能树立起一个与美国截然相反的和平使者的形象。"
联邦议院国防事务委员会主席施特拉克齐默曼( 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周一在RTL电视台《早间节目》中表示,何时战争能够结束,以及是否举行和谈等事宜,只能由基辅政府来决定,"绝不可以存在外人命令之下的和平。"
上周五,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一番表述在欧洲引起公愤。卢沙野在LCL电视台表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一系列国家并不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有效地位,因为并没有相应的国际条约来确保这些国家的主权地位。"这番言论在欧洲一系列国家引发强烈抗议之后,周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做出澄清表示:"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
(法新社,德新社,德广联)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