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国家对话:耐心的考验
2012年7月1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市场:超过5亿人使用网络;大约2.5亿人使用微博。其实微博原本只是推特(Twitter)的山寨版,但正版的推特在中国遭到封锁,和它命运相同的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共享平台Youtube以及最大的社交网络脸书(Facebook)。中国的"长城防火墙"则是网络言论自由的最大障碍,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审查和封锁机器。德国之声的网页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是被封锁的。根据"记者无疆界"组织的统计,目前有一共68名网络活动人士在中国被捕。他们在网上发表的内容惹怒了当局。
尽管如此,德国与中国还是一致同意将"数字时代的公民权利和国家立法"作为第12届德中法治国家对话的主题。虽然限制重重,但网络毕竟给中国人提供了新的讨论和交流空间。
"我们需要有点耐心"
法治国家对话以高级别政界人士和高水平法学专家参与的研讨会形式进行。来自双方的大约100名与会者当中,通常都包括两国的司法部长,这次也不例外。2000年,首次对话在时任联邦司法部长的多伊布勒-格梅林(Herta Däubler-Gmelin)主持下召开。12年之后,她在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书面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我们需要有点耐心。在立法方面,中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而法律的实施通常相对滞后。"
针对这一对话是否具有时效性的质疑和批评声音始终存在。人权人士认为,这个对话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如此以来所有关于人权的辩论就可以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关起门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名叫"法治国家对话"的论坛里讨论这一切。即使在中国内部也存在批评者:知名法学家张思之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就指出:"对话对了这么久,有什么效果呢?你不要说一般的老百姓,就是法界的人都很少听说有这个对话。"
进步主要在经济法领域
2010年,中国研究学者李可嘉(Katja Levy)撰写了一份有关德中法治国家对话的报告,篇幅长达近400页。她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在法治方面还是有进步的,但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位在波鸿大学任教的女汉学家认为,中国在保障基本权利和人权方面仍然存在巨大漏洞。
中国自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然而,宪法的条文和实施情况常常是背道而驰。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在本届法治国家对话开幕之前发表的一份期刊就证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内部也引起了争论。这份刊物中发表了北京媒体学者胡勇的一篇有关中国网络管制的批评性文章。文章中写道:在中国,宪法的地位不如普通法律,法律的地位不如行政命令,省部级政令不如基层政令,其实说到底一切还是共产党干部说了算。
德中法治国家对话已经不是第一次将网络作为讨论话题。2003年时,双方就曾以"网络法"为题进行过交流。即使是在德国联邦司法部的官方网页上,也只能看到这样的客气措辞:两国的法制"存在共同点,但也有建设性的意见分歧"。
"建设性的意见分歧"
在本次法治国家对话中,当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与中国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会谈的时候,32岁的德国人延利希(Nils Jennrich)在华被捕的事情估计也将增加一些所谓的"建设性意见分歧"。这位艺术商人已经在中国被关押了几个月,始终没有被正式起诉,确切的指控罪名也不清楚。而且当局拒绝同意其取保候审。 外界猜测,德国司法部长可能会提及这一案例。
作者:冯海音 编译:雨涵
责编:张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