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华为——外交火药桶
2018年12月1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目前还不清楚,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不小心还是有意挑衅。12月1日,在美国和中国终于达成贸易"停战"90天协议的这一天,加拿大警方应美国的要求,在温哥华机场逮捕了华为财务总监孟晚舟。46岁的孟晚舟是华为创建人任正非的女儿。
华盛顿指控孟晚舟在2009年和2014年通过一家名叫星通技术有限公司(Skycom)的香港中间企业向伊朗出售物资,因此违反了贸易禁令。一家中国企业与第三国做生意,会受到美国的刑法追究,这在美国看来,逻辑很简单:因为华为的产品使用了美国技术,而且在购买时须签约承诺,产品不能在被列入禁运名单的国家经销。爱立信和三星也曾在制裁期间向伊朗供应了其产品,但美国人无能为力,因为这两家企业没有使用美国的元件。
拘捕引人生疑
华为称,原为其子公司的星通已于2009年被出售。目前掌握的依据只有双方的证词。华为已经有过一次被揭穿剽窃美国供应商思科(Cisco)的源代码的教训。不过这已是近15年前的事了。此后没有再出现过实质性的纰漏。即便有关指控属实,逮捕孟晚舟也令人存疑。目前她已交保一千万美元获释。就连《华盛顿邮报》都认为,这是一次"可笑的过激反应"。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苹果公司一名如此高阶的人物在中国被逮捕,会怎么样?对原本已经困难重重的美中关系,这一事件无疑是一个火药桶。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和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John McCallum)都已被中国外交部召见。这当然不一定对美国的检察官构成影响,但不仅令人产生怀疑:美国是否在利用一桩司法争议达到政治目的。显然,华为已经成为思科和苹果的强大竞争对手。这家由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军官创办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最佳例证:中国如何成功学习追赶西方技术、在习近平"中国制造2025"倡议下甚至不久有望实现超越。
令人惊叹的增长速度
过去10年华为的发展速度令国际竞争同行大为逊色。数年前,这家来自深圳的公司才开始以华为品牌销售智能手机。2018年这家公司旗下的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在全球共销售了9500万部智能手机,比前一年增长了30%。2018年夏,华为的手机销售量首次超过苹果。不过华为的单机利润远远低于苹果。
然而华为不仅生产手机和配件,还是世界领先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在美国,华为技术设备不能销售,因为据称它适合被用来为中国政府进行间谍活动。澳大利亚也对华为采取了同样的限制措施。新西兰和日本则正在审核应在多大程度上限制华为的市场准入。在英国,华为被要求在一些领域做出改进,但可以正常销售经营。此外在其他国家华为不受限制,甚至包括在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为独立国家、处于美国军事和政治保护之下的台湾。
德国也有"小心华为"的警告
例如华为德国装备电信设施,并希望不久能够为5g 移动通信提供基础设施。在德国也有要小心华为的警告声音, 例如联邦议院绿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康斯坦丁·冯·诺茨(Konstantin von Notz)就表示, 德国在华为问题上的表现是"危险的天真"。然而, 德国经济部、宪法保护局和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 (bsi) 则表示" 没有明显的迹象显示,个别供应商的设备性能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说指责华为在国外监控互联网数据的话,那么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丑闻和德国总理手机被窃听的丑闻曝光后, 美国也应受到同样的指责。不过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 中国民营企业与专制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比美国公司与其民主国家的关系更紧密。况且是北京政府对民营企业的管制越来越严。
就华为本身而言,它并不打算让自己成为国家的奴仆。因为以此造成的形象缺失会严重影响其国际贸易。但是在这一问题上华为是否有抵制国家的自由, 我们不得而知。唯一清楚的是, 美国人和其他国家都拿不出对华为指控的确凿证据。
即使是声称事先对美国检察院的逮捕行为并不知情的特朗普, 看来也是高兴不起来。很长时间他没有对此案发表评论。直到周三他才宣布, 如果有助于解决贸易纠纷,他甚至可以介入司法程序。
在伊朗问题上美国愈加孤立
在伊朗问题上特朗普也很少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早在2015年,美国、中国、德国、法国、英国和俄罗斯就与伊朗签署了核协议。如果伊朗履行协议便可取消对其制裁。而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证实伊朗在履行其义务。
尽管如此, 特朗普在夏初仍单方面终止了该条约, 并单方面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随后, 联合国国际法院下令美国重新取消对伊朗的部分新制裁。现在,孟的被逮捕更加深了这样的一种印象, 即美国对与西方伙伴就这一问题达成政治共识不感兴趣。
从一方面来说, 欧洲政客现在应该呼吁华为尽可能地给予配合。如果想在国际上销售自己的产品, 还必须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另一方面, 华为应该要求美国检察机构,尽快增加其对华为指控的透明度, 并拿出确凿的证据。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美国法律制度的声誉,也关系到西方价值观的整体可信度。这不再是美国人的内政,而是也关系到欧洲。
本文作者20多年来生活在北京。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